装扮道具


抚顺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重要区别之一,就是不限人物行当装扮,不限人员多寡,自由参舞。除每对上下装分饰男女角色之外,另有四种人物扮相,却是不可缺少的。即:达子官、克里突、拉棍的和二傻子,且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表演形式。




达子官,威严领队

抚顺地区的达子官一律俊扮,头戴红缨满族凉帽,身披黄战袍(正黄旗旗标),下扎红色战裙,腰挎鱼皮腰刀,手持蝇帚,威严庄重,指挥走阵和各种队形变化。

由于满族崇尚礼节,因之达子官在表演之前根据不同场合,要率队行礼,名日“拜茶桌”。如两队相遇,两个领队要行礼相见,名曰“见礼”。除“打千礼”外,有“对举蝇帚”、“左卡肩”、“右卡肩”、“对双喜”(互碰膝盖)、“对刀把”直到“抱腰大礼”,然后才能进行集体表演。在表演时、无论舞队人员多少,均须遵守达子官的蝇帚指挥,边舞边走出许多诸如“龙门阵”、“六合阵”等绚丽多彩的队列图形。虽无特殊舞姿,但此人绝不可少。新宾著名满族艺人杨传芳、杨长俊、敖克俭、白春亚、任海川、孟凡云、孙洪宾等,都是专饰此角,颇有代表性的人物,他们具有丰富的走阵经验和指挥才能。


克里突,挥鞭打场

抚顺地区的克里突,与汉族地区秧歌中的傻柱子,外貌略同,但独具山区特点。又有来自清代《扬烈舞》中异兽之说。一般均反穿皮袄,斜挎晃铃,手挥长鞭,脱离队列,挥鞭打场,脚下多为“跺跶步”往来奔走,晃铃作响,有时亦随队相舞,无有固定舞姿和独特场面,但维护场地,借以吸引观众,却属不可缺少的人物。


拉棍的,交往拉场

传统的满族秧歌都要有一个或两个“拉棍”的人物,此人身穿长袍,腰扎彩带,前大襟掖于腰带,手持柳木细棍(7尺左右),上饰有彩纸缨穗(据传此棍为满族祖先采参时使用的“罗拨拉棍”,又称为“索罗竿子”)。此人又常为秧歌的主办人,每到哪里表演,由他负责交往联络,各队相遇,双方“拉棍的”先进行协商,然后见礼。再由达子官领队摆开“长蛇阵”或“单龙摆尾”或“双龙摆尾”等阵式,与本村秧歌队再次见礼,然后“客前主后”浩浩荡荡舞入村内。如两队相遇,洽谈不妥,礼节不周,不会施展,便算败北,应主动将秧歌队男女分列两旁,让胜队从中穿过。

“拉棍的”除其特定任务外,在角色行当上与一般下装略同,进入舞队后舞法亦无异样。


二傻子,自由耍乐

满族秧歌中的二傻子与汉族秧歌中的“傻柱子接娘妇”绝不相同,它大都是由技艺高超的艺人扮演,在舞队中自由耍乐,不受拘束,其扮相也随艺人的意趣自由扮演,既可自找对象展示技艺,又能见景生情,即兴逗乐,使整个秧歌表演增添了欢笑气氛。在扮相上,又都是从生活出发,不拘一格。如新宾夏湾子乡著名艺人赵富海的二傻子,上臂哆嗦,下腿僵直,一步一移貌似痴呆,但又富有舞蹈节奏和审美情趣。一个山区傻膘子形象和汉族秧歌中的傻子迥异,既有现实生活依据,又有独特角色创造。这表明《满族秧歌》的确源于生活现实,又在几代艺人的发展创造过程中趋于完整,趋于多样化的结果。




上装,舞队中女性角色,人数不限,头戴"花山",装扮自由,用鲜艳的被面作裙子,以颜色不同区分旗属,手持扇子、手绢。


下装,舞队中男性角色,人数不限,装扮自由,身披各色包袱皮、彩带等,以示所属旗别。





联系我们

电话:+34 07 56 95 94 94

信箱:yao@mamiey.com
官网: www.mamiey.com